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十三五”时期是池州发展史上极具挑战和极不平凡的五年。5年来,池州市发展改革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聚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三优池州”,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谋助手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坚持规划引领,优化政策供给,制定了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规划等规划10余件,每年推出“稳增长”政策措施,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长江(池州)经济带、矿业经济转型、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六稳六保”、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发展等领域,牵头研究制订50余项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政策文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市发展改革委第一时间提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建议,研究制定应对疫情促进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15条”政策,聚焦解决物资供给、用工保障、降本减负、财税社保、金融支持等问题,支持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牵头全市项目复工,围绕保供稳价开展专项巡视3700多家次,组织发放困难群众价格临时补贴3500万元,机关党委和1名党员干部获全市通报表扬。2020年汛情期间,开展灾后水毁项目专题调研,全力争取总投资265.6亿元的47个重点项目进入省灾后重建三年建设计划,分别占全省的6.2%和6.7%。围绕脱贫攻坚收官和重大项目攻坚,强化以项目带动后续产业帮扶,推动全市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投产项目9个、带动易地搬迁贫困劳动者就业181人;累计组织“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11批次、94个项目,总投资495亿元,当年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近8.8亿元,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回归常态,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GDP从一季度下降5.4%、上半年增长1%回升至前三季度增长2.5%,预计全年增长4%以上。到“十三五”末,预计经济总量达到8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80元,分别是2010年的2.92倍、2.6倍、2.2倍、3倍,超额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动力源”。“十三五”期间,市发展改革委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科文教卫体领域补短板等,狠抓项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五年累计新开工市重点项目850个,建成或基本建成项目520个,完成投资1900亿元。
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市发展改革委创新项目推进机制,提请市领导联系协调项目建设,对重大项目建立工作专班,全流程推进项目协调调度闭环管理,严格落实“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走、严守生态红线优化路径走”工作机制,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全市重点项目数量、质量持续提高,从2015年的343个、年度完成投资268亿元,跃升到2020年的540个、年度完成投资385亿元。池黄高铁、G3W德上高速池州段、华宇集成电路芯片先进封装测试、拉链智能装备及中高端拉链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等两座跨江通道和长智PC构件、铜冠电子铜箔三期、醉山野原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区等项目顺利建成,合肥至池州高铁暨长江公铁大桥、海螺四期、电厂二期、宝武镁合金等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和政策,“十三五”期间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和省统筹资金20多亿元。
“十三五”期间,市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推动实施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交通水利项目和一批群众所急所盼的民生工程,累计实施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291个,累计完成投资111亿元,年均投资22.2亿元。其中: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39个,累计完成投资68.9亿元,S321高岭至牛头山、G206东流至尧渡段、G318木镇至青阳段等一批工程建成,九华山机场改扩建、G318池州至殷汇等一批工程开工建设,基础设施支撑得到明显增强;实施水利项目9个,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平天湖三站、秋浦河防洪治理、主城区排涝泵站及河湖整治等一批工程建成,城市防洪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实施城市建设项目90个(不含PPP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1亿元,完成主城区海绵城市改造,城市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实施生态环保项目24个,累计完成投资7.4亿元,实施了老港区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平天湖水环境整治等一批工程,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施社会事业项目58个,累计完成投资9.3亿元,建成市第三人民医院,基本建成市妇幼儿童医院、市人民医院外科综合楼、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等一批工程,社会事业短板加快补齐;实施社会治理及公共安全项目71个,累计完成投资7.6亿元,建成市公安监管中心、天网工程、市特勤消防站等一批工程,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十三五”期间,市发展改革委以“三重一创”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聚力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半导体产业基地获批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13.0:46.1:40.9调整优化到10.5:44:45.5。
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增效。“十三五”期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一直保持两位数高位增长态势,产值规模扩大了近3倍,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从11.9%提高到38.2%,区域特色逐步凸显,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力成机械、北卡医药获批省第二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艾可蓝获批省第三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并成为全市首家上市的工业企业,建成文香智能教育装备、华宇封测、安芯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邦鼐机电滚珠丝杠副精密等级达到P1级,均益股份拉链成套设备、杰羽机械工业罗拉车、安芯电子大功率分立器件等在各自领域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以上。工业机器人减速器研制成功。世界最薄的电子铜箔、填补省内空白的高压硅堆、全国领先的大功率车用雪崩整流二极管芯片、打破国外垄断的砷化镓射频芯片、智慧教育视音频采集与传输设备等一批新产品实现了“池州造”。
市发展改革委始终将省级半导体基地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号抓手”,从政策端、创新能力、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协同发力,5年内争取兑现基地奖补资金2.3亿元,引入一批有情怀、有激情的产业人才扎根创新创业,其中国家高层次人才3人,省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5人,省“特支计划人才”4人,省“115”产业创新团队6个。“十三五”期间,基地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3项主要指标年均分别增长25%、15%、10%以上。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抢抓新基建带来的重大机遇,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池州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并同步编制了重点项目库、技术产品服务目录和工作责任清单,形成了“一图两表一清单”的全方位推进机制。重点项目表按照“传统基建赋新、中小企业赋能、新型基建补缺”的思路,安排首批入库项目90个,总投资631.69亿元,技术产品服务目录共搜集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5G、人工智能等领域在内的各项技术产品服务82项,旨在为新基建建设浪潮提供池州产品、技术和服务。
发展平台迈上新的台阶。成功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正式成员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城市,制定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园区合作共建、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等一批重大事项取得积极进展。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发展的政策机遇,把集中区发展作为全市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牵头制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大力争取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发展政策。完成池州高新区与前江工业园区优化整合,理顺大渡口经开区(石台经开区)合作共建体制机制,青阳、东至经开区获批省级循环化改造园区。统筹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池州经开区和高新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池州经开区完成改革,高新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智慧园区试点,按照“五个协同”的思路推动东部园区协同发展。制定实施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激励约束办法,引导鼓励各县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青阳县机电装备、东至县精细化工、石台县乡村旅游入选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2019年贵池区和青阳县在全省105个县区综合考核中均位于先进行列。依托省级特色小镇创建机遇,指导符合条件的地区打造文旅健康产业发展集聚平台,“十三五”期间获批省级特色小镇7个、省级试验小镇1个,争取省专项扶持资金1.4亿元。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改革后,粮食、物价、公共资源交易等职能进一步理顺,牵头完成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每年节约公务交通支出3479万元。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应用工作,梳理上报“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事项89项。鼓励省级开发区开展区域评价和投资项目多评合一试点,池州经开区获批全国第三批增量配网试点。连续9次全面梳理市本级涉企收费项目,累计减少至49项,较建立之初减幅近60%。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实施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制定“1+7+1”方案体系,落实“三道防线”管控要求,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沿江非法码头(砂场)全部清零,“十三五”期间累计共争取水清岸绿产业优专项资金3.57亿元,支持老港区长江岸线生态修复、东至经开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等42个项目顺利实施。启动供热管网、热电联产、分散式风电等一批规划编制,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新增装机容量50万千瓦。建成全市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发布红黑名单信息3712条,信用建设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蓉城路信用可视化示范街区成为全省首条信用可视化街区。
时代风云激荡。进入新发展阶段,池州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市发展改革委将紧扣“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在奋进征程中永葆初心,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新阶段现代化“三优池州”建设新征程。
强化战略政策研究实施,走稳走实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更开阔的眼界、更务实的行动谋划推动“十四五”发展,明确衔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年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举措,以宏伟蓝图凝聚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拼搏实干。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工作,强化实体经济帮扶,加强经济运行调度,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三优池州”贡献发展改革力量。
强化投资和项目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和后劲。落实“三个走”“四督四保”等机制要求,认真编制实施全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加快建设梯次推进的高质量项目储备库,构筑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探索推动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全方位比拼、全口径调度、全天候服务、全要素保障、全周期管理”的新机制,以更优质的项目梯队保障高质量发展。
强化产业强市战略实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基石,加快发展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发展壮大半导体、轻合金等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非金属材料、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工、机电装备、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和大健康等融合性产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切实壮大产业规模和能级。
强化发展载体支撑,优化高质量发展平台,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加快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构筑现代化中等城市格局,规划建设现代化滨江产业新城。统筹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聚力抓好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一号工程”建设,推进东部三区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县域经济振兴,培育推进一批特色城镇、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和特色小镇建设。
强化人民生活品质改善,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加大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以及社会治理等领域投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抓好保供稳价、公共资源交易等工作,切实增进群众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