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创新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开拓者” —— 访安徽尖峰北卡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江

科学泰斗严济慈、世界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金玉玕、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在浙江东华,这方院士辈出的“教育之乡”,自古便有“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这种文化沁润着一代又一代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安徽尖峰北卡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江就是其中之一。 

▲图为吴江

从象牙塔到制药前沿
2003年,从浙江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毕业的吴江,进入到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制药领域相关工作。

“这家公司对产品品质的标准和要求非常苛刻,渗透到了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吴江回顾过去,感慨说道,“我们制造药品的人,只能出正品,没有二级品、三级品。这是当时我所在企业的价值观,也是对我至今影响深远的一句话。”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经过六年的磨砺和沉淀,吴江在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从对制药领域仅限于理论基础的小白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不断的挑战中勇往直前,当现有的平台已无法容纳吴江的成长,2009年,吴江进入到浙江普洛康裕制药有限公司,担任运营总监及制造部部长职务。在普洛康裕,他不仅要负责公司的生产工作,还要协助配合公司质量部接受国内及美国FDA、欧盟等对公司药品的质量审计工作。兼任运营总监后,吴江开始逐渐接触到企业管理层面的事宜。“在未知的领域重新认识自己,也是勇敢踏出舒适区的第一步吧。”吴江说。

从舒适区走出来,有了第1次,就会有第2次,这一次,他开启了自主创业之路。

攻克第一道防线
2015年9月,吴江加入了位于池州东至经开区内的安徽众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创业团队(尖峰北卡药业前身),开始了创业之路。

“刚来这边,恰逢东至经开区遭遇‘环保风暴’,我们什么事都没干,只聚焦一件事,那就是抓环保。”据吴江回忆,仅前期几个月时间就投入了5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解决工厂的环保遗留问题。“我们引入了EGSB厌氧技术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并通过技术革新,把部分废水变废为宝,得到的副产品收入每年达100多万元。”

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吴江常抓不懈的努力下,安徽众望制药便获得了园区环保企业荣誉称号。

如果说,环保工作是吴江创业途中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那么接踵而至的困境则考验着吴江对于创业需要付出的决心和勇气。

受当时东至经开区环评限批影响,企业二期项目无法得到批复投入生产,一期项目单一,并面临市场充分竞争,导致资金链紧张,后续研发生产受挫,这些现实难题一一摆在了吴江面前。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总部位于浙江的上市公司尖峰集团抛来了橄榄枝。

聚焦创新药物研发
“多轮沟通下来,尖峰集团认为我们在生产管理、制药基础以及产品布局方面都具备良好的优势,符合其水泥业务和医药业务双轮驱动、周期互补的相对多元经营格局。”吴江说道。

就这样,尖峰集团的及时介入,解决了众望制药的燃眉之急。2018年,公司更名为安徽尖峰北卡药业有限公司,并成为上海北卡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尖峰集团下属成员企业。

目前,公司拥有技改项目2个,总投资3.3亿元,分别为年产25吨替尼类医药中间体和30吨替尼类原药、300吨医药中间体、765吨甲基多巴和非布司他等原料药项目;年产100吨喹啉羧酸乙酯、50吨莫西小环项目。两个项目现在正分别在拟建和建设中,项目投产达效后,可实现新增销售收入7.87亿元,实现税收6166万元。

为攻克癌症靶向治疗药物难题,加速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2018年9月,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院”。研究院依托尖峰药业三个院士专家和四个博士后工作站的技术力量支持,并与中科院、中国药科大学、上海市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

“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拟投资2.2亿元用于建设小分子靶向药物及其高级中间体制造平台,沙星类抗感染药物平台和心血管类等慢性病药物及其原料制造平台,三期项目将以尖峰药业和上海北卡医药核心产品为基础,建设原料药的CMO/CDMO高端制造平台。”吴江说,公司将配合“三重一创”重大工程项目,通过打造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院成为业内该领域的龙头企业。

上一篇

幽门螺杆菌如何感染一家人?《专家共识》列出家里最危险的行为

下一篇

做一名有责任有情怀的企业家 —— 访安徽聚力石油钻采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维庆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排行榜

    抱歉,30天内未发布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