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吴江
“这家公司对产品品质的标准和要求非常苛刻,渗透到了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吴江回顾过去,感慨说道,“我们制造药品的人,只能出正品,没有二级品、三级品。这是当时我所在企业的价值观,也是对我至今影响深远的一句话。”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经过六年的磨砺和沉淀,吴江在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从对制药领域仅限于理论基础的小白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不断的挑战中勇往直前,当现有的平台已无法容纳吴江的成长,2009年,吴江进入到浙江普洛康裕制药有限公司,担任运营总监及制造部部长职务。在普洛康裕,他不仅要负责公司的生产工作,还要协助配合公司质量部接受国内及美国FDA、欧盟等对公司药品的质量审计工作。兼任运营总监后,吴江开始逐渐接触到企业管理层面的事宜。“在未知的领域重新认识自己,也是勇敢踏出舒适区的第一步吧。”吴江说。
从舒适区走出来,有了第1次,就会有第2次,这一次,他开启了自主创业之路。
“刚来这边,恰逢东至经开区遭遇‘环保风暴’,我们什么事都没干,只聚焦一件事,那就是抓环保。”据吴江回忆,仅前期几个月时间就投入了5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解决工厂的环保遗留问题。“我们引入了EGSB厌氧技术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并通过技术革新,把部分废水变废为宝,得到的副产品收入每年达100多万元。”
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吴江常抓不懈的努力下,安徽众望制药便获得了园区环保企业荣誉称号。
如果说,环保工作是吴江创业途中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那么接踵而至的困境则考验着吴江对于创业需要付出的决心和勇气。
受当时东至经开区环评限批影响,企业二期项目无法得到批复投入生产,一期项目单一,并面临市场充分竞争,导致资金链紧张,后续研发生产受挫,这些现实难题一一摆在了吴江面前。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总部位于浙江的上市公司尖峰集团抛来了橄榄枝。
目前,公司拥有技改项目2个,总投资3.3亿元,分别为年产25吨替尼类医药中间体和30吨替尼类原药、300吨医药中间体、765吨甲基多巴和非布司他等原料药项目;年产100吨喹啉羧酸乙酯、50吨莫西小环项目。两个项目现在正分别在拟建和建设中,项目投产达效后,可实现新增销售收入7.87亿元,实现税收6166万元。
为攻克癌症靶向治疗药物难题,加速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2018年9月,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院”。研究院依托尖峰药业三个院士专家和四个博士后工作站的技术力量支持,并与中科院、中国药科大学、上海市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
“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拟投资2.2亿元用于建设小分子靶向药物及其高级中间体制造平台,沙星类抗感染药物平台和心血管类等慢性病药物及其原料制造平台,三期项目将以尖峰药业和上海北卡医药核心产品为基础,建设原料药的CMO/CDMO高端制造平台。”吴江说,公司将配合“三重一创”重大工程项目,通过打造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院成为业内该领域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