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镇:以红色底蕴和绿色生态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梅村多山,大楼山、五老山、照溪山、笔架山、金龟山、乌金山……全镇32万亩山地,绵延区域80%的版图。

梅村多水,秋浦河、龙舒河、霄坑河贯穿南北,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织就了一张密布的水网。

山水交融,造就了梅村的壮丽与秀美。森林覆盖率高达78.7%,所辖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旅游实验基地之一霄坑村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96%以上。

“九华深处茶香梅村”。这里不仅有美丽的山水,而且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红色、古色、绿色交相辉映。在黄田村,徜徉于百亩梨园间,花烟氤氲、飘香醉人;在中共黄西工委活动遗址,能够感受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在栗坑村神农学园,淳朴的农家大院生活以及正宗的农家菜让人寻觅到乡愁滋味。

近年来,梅村镇党委政府确立了“生态立镇、旅游兴镇、项目强镇、创业活镇”的发展战略,以乡村独特的产业资源、民俗风情、田园风光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高质量的全域旅游规划和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成为了梅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两张“王牌”。

 厚植“生态”牌

高位谋划发展格局

“这里山水相抱,林田相依,空气好、风景美,真羡慕住在这里的人。”来自城市的游客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梅村,位于贵池区南部,东与胜境九华相望,南与蓬莱仙洞、牯牛降森林公园相接,西临“皖南第一洞”——大王洞,北与梁昭明太子钓鱼台相连。秋浦河、龙须河、霄坑河蜿蜒贯穿境内南北。当池州南部旅游专线S221升级改造后,“梅村静思九华参禅”旅游体验指日可待。

依山傍水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不仅缔造了梅村优质的生态条件,也铸造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核——历代名人骚客纷至沓来,寻幽访胜,流连忘返,留下数以千计的诗文佳作。在《秋浦歌十七首》中,李白就曾为梅村境内大楼山赋诗一首:“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据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其山“为府治之面,孤撑碧落,若空中楼阁之象”故而得名大楼山。

生态是梅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但也给梅村发展旅游业划定了底线,即绝不能以发展的名义去破坏环境。梅村的旅游发展,必须在严守生态和文化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做好顶层设计,突出党政同责强引领、部门联动提效能,创造出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全域旅游新业态。

2019年3月,梅村编制完成了《梅村镇全域旅游规划(2019-2030)》并于2020年1月4日通过评审,根据实际规划编制15个旅游招商项目。截至目前,已落户有神湾农旅、硒泉水业、大垄山生态旅游等项目,在谈的招商引资项目还有杨山黄精种植加工、池州新德农林生态园建设、西山园林等项目。上半年各类重点项目累计总投资达4300余万元。

依靠好山好水好资源,梅村厘清原来乡村游“散、小、乱”的状态,打造农旅综合体,创新农旅融合新业态,培育节庆民俗和赛事活动品牌,挖掘乡村红色资源,做好梅村IP文章,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向品质化、品牌化方向转变。

▲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必胜阳边组的一景
 聚焦“特色”牌

释放产业绿色活力

初秋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溪流潺潺的霄坑大峡谷时,山脚下的霄坑村苏醒了。20多公里狭长的峡谷旁,分布着12个村民组446户1668人。从谷口入村,依地势海拔慢慢升高,霄坑一分为六,走到六队已是峡谷尽头。

凭借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霄坑适时抓住“乡村游、休闲游”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坚持“以茶叶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茶叶销售”为原则,以实行茶叶旅游双丰收为目标,霄坑村选择了12家“农家乐”试点示范,现有省级“农家乐示范点”3家,被省林业厅颁发“森林旅游人家”称号的有6家,3家四星、5家三星级农家乐。目前,以“品一杯浓浓的霄坑香茶、吃一顿独具山区特色的农家饭、赏一片秀丽怡人的霄坑美景”为主题的特色生态旅游观光在池城已悄然兴起,旅游业将为霄坑的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九华深处茶香梅村

2011年,“严禁毁林种茶,保护生态环境,走生态茶叶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被写进霄坑村的《村规民约》。近年来,霄坑村名声大噪,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旅游实验基地”“全国小流域治理示范点”“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梅村茶叶资源丰富,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霄坑、杨棚茶叶更是茶中珍品,多次获得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近年来,梅村大力弘扬茶文化,以茶为媒,举办多届茶节盛会,努力打造池州霄坑绿茶品牌影响力,有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梅村大地,物产丰饶。除了茶叶外,黑木耳、板栗竹笋、豆腐乳、腌辣椒等特色农产品也是遍地开花。必胜村的“北冲王板栗”历史悠久,曾在宋朝仁宗年间作为池州地方土特产品进贡,梅村豆腐干、豆腐乳,作为传统手工业产品,在贵池本地家喻户晓,黄田村的翠冠梨、十字村的黑木耳已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品牌逐渐形成。

 擦亮“爱国”牌

深耕红色文化资源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为充分展示红色文化,6月22日,位于霄坑村的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池州保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正式开馆,是安徽省首家以保密为主题的纪念馆。

“纪念馆中的许多珍贵展品,让我们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很高兴能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国庆长假第一天,池州市民张女士全家一早便从市区出发,专程前来“打卡”黄西工委纪念馆。

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池州保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于2020年11月开始建设,总投资150万元,于今年四月初建成并开馆试运营。每座革命纪念馆,都是一部生动的教材,感人至深,发人深思。史料记载,1947年3月,皖南地委决定将沿江中心县委改为中共黄西工委,并组成黄西总队。同年10月,黄西工委书记杨明偕同黄西总队副队长查富德,奉命率部自五溪山出发,长驱西进,汇集于贵石边杉山地区,开辟了以杉山、霄坑、龙须坑为中心,进而发展了包括石台的阳坑,贵池的滴水岩、梅街、高坦一带方圆数百里的游击根据地,建立了被服厂、修械所、医院等。

纪念馆的建设与开馆,是讲好红色故事的“生动课堂”,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桥梁”,是推动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展馆内,大量的历史实物和一份份详实的图文资料,充分展示了中共黄西工委、黄西总队机关在领导贵池人民开创游击根据地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为解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技术的融入,如知识竞赛机、红色小影院,增加了游客参与感、互动感。

绿色崛起,在不负韶华中加速实现;红色信仰,在岁月流转里得到彰显。近两年,随着“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梅村依托黄西工委遗址,建设了霄坑黄西工委纪念馆项目,推出“红+绿”特色旅游路线,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红色旅游融合创新赋能绿色发展,全域旅游不断提档升级。

提质“乡村”牌

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对于梅村而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其发展全域旅游的先天优势,而如何去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则是一道关于“融合”的考题。

既融合三产,又连通城乡,更富含“乡愁”。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其业态日益丰富,不再是简单的观光游览,而是融合了休闲旅居、生态环保、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

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基础性保障。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域旅游,提升旅游体验,梅村镇党委政府在交通水利、文明集镇、人居环境、美丽乡村等各方面加大投入,把集镇和重点中心村环境整治与发展全域旅游结合起来,一切按照全域旅游规划标准推进。

目前全镇完成投资1500余万元,实施入口景观节点打造、集镇主街道沿线绿化亮化、建设大型停车场等工程。同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全镇13个村(居)中已有11个村完成了省级中心村项目建设,另有两个村正在建设中,即将实现全覆盖。

加快以旅游道路为重点的项目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提升游客体验度的重要环节。“池州南部旅游专线S221升级改造后,上接青阳、九华山,下连旅游大县石台,穿镇而过途经9个村居,同时德上高速池祁段已正式通车并在我镇设有出口,距镇政府700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夏文军表示,届时自九华山驱车入镇约3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梅村将成为九华山“串联”石台途中的旅游集散地。

当前,梅村镇霄坑大峡谷、必胜村阳边乡村建设示范点、黄田村“百亩梨园”等景点,逐渐成为市民热捧的“打卡地”。全镇有陶然居、茶乡里、闲云山庄、神农学园等农家乐、民宿共24家,年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梅村正逐渐享受到发展全域旅游带来的“红利”。

秀美乡村和生态农业是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金扁担”,扁担的一头是生态宜居,是“颜值”;一头是产业兴旺,是市值。要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乡村振兴新引擎,就需找准发展主轴、壮大产业“骨架”,不断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让人们在享受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同时,又有吃有喝有购,延伸产业链,增强发展后劲。

下一步,梅村镇将进一步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禀赋,加快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强农富民的特色产业,加快推进霄坑茶叶品牌整合,培育食用菌产业,实施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扩大黄田翠冠梨、必胜板栗种植规模。围绕新村社区农特产品加工园和十字村林业(林下)经济产业园招商引资,做好一二三产融合。搭建各类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努力实现特色产品网络化营销。结合全域旅游规划,加快实施秋浦河沿线贵池区梅村镇段生态修复工程、水美乡村项目、长山畈2400亩高标农田建设项目,为秋浦农业公园旅游项目招商奠定基础。将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池州保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提质升级,与霄坑绿色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走好“红色+绿色”的旅游发展模式。综合开发长山畈、龙舒河、神塘、深渡曹、高坦老街等旅游资源,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业发展,实现农旅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康养产品,发展大健康产业。结合现有农业特色产业,合理规划建立休闲观光体验项目。利用乡村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等资源,精心打造“农家乐”示范点,生产绿色生态产品,壮大特色生态产业,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新引擎”。

上一篇

殷汇镇打造线下公开专区,拓展政务公开阵地——让政府信息公开更加便民惠民

下一篇

池州小记者作文选登(2021.10.13)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排行榜

    抱歉,30天内未发布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