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医改探路,共享“健康红利”》

从率先建设县域医疗共同体,
到稳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从全面取消基层医疗机构
收支两条线管理,
到率先开展药品耗材带量采购
……
作为首批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
特别是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
我省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分级诊疗、药品耗材带量采购等
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目前,
全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
优于国家平均水平,
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市医院专家下沉乡镇坐诊、带教,卫生院新建的院区诊疗环境焕然一新,16排螺旋CT、数字化摄片系统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自打成为明光市人民医院医共体成员,张八岭卫生院便迎来软硬件双升级。
“目前,卫生院能承担各种危急重患者的急诊急救、内科常见疾病的门诊住院治疗,可开展多种一二类手术,中医馆的建成更是方便了当地居民的理疗康复需求。”明光市人民医院张八岭分院院长桑国庆说。
张八岭卫生院的蝶变是我省医改的一个缩影。过去,乡镇卫生院缺医少药,更别提做手术这项高难度“动作”了。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不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将基本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打包预付给医共体,实行政府办医责任清单、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清单、医共体外部治理综合监管清单,贯通群众看病就医六个关键环节,着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内涵升级,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目前,全省59个县(市)共组建了12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覆盖,“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服务人口达4500万人。
数据显示,去年我省县域内就诊率84.59%,比2019年(79.81%)提高4.78个百分点,其中,天长、宁国、蒙城等地县域内就诊率90%以上。
“中心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联体’单位,与总院HIS系统互联互通,患者在中心就可预约总院检验检查项目,还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笔架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主任周明介绍,为了让辖区居民享受到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前不久该中心与省胸科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合作协议。
优质医疗资源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如何让基层百姓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着力建设整合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城市社区,以城市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为龙头,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城市医联体内部HIS、LIS、PACS系统有效对接,“医学影像云”平台覆盖全省,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格局。
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优化整合和区域均衡布局,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资源落户安徽,“大病不出省”正日益成为老百姓的选择。
去年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安徽,省儿童医院挂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输出医院专家和管理团队已陆续入住,逐步实现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教研同质化;近日,省政府与上海交大附属六院依托中科大附一院(省立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六院安徽医院),正式获批纳入第二批试点项目;积极谋划新的合作共建项目,加快推动肿瘤、心血管、呼吸、神经疾病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申报。
就在前一天,该院骨科主任医师程文丹为韩女士做了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他告诉记者,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套件降到原价的六分之一左右,这次患者选择的进口套件只花了6885元(报销前)。
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是“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为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持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把医用耗材改革推向纵深,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省人民。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改革,创新“组套分组法”,先后成功开展了骨科关节、心脏起搏器等4类、407个产品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荆珏华见证着这一切。他不仅是位资深骨科专家,还多次担任省级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谈判组组长,与企业在谈判现场进行“灵魂砍价”。采访中他直言道:“集中带量采购是一项伟大工程,是实实在在有利于患者的。比如在2019年参与的省级谈判议价工作,其中骨科脊柱类总体平均降价53.4%,单个组件最大降幅95%,挤压了医用耗材虚高价格,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进一步优化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设计,完善医用招采规则,坚持“一品一策”,创新建立“医院报量,临床评价,带量集采,组套竞争,五步降价”的集采工作机制,形成了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安徽模式”。截至目前,今年我省共完成5类医用耗材、5类临床检验试剂产品集中带量采购,共节约资金约9.72亿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