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手册】最怕世界突然安静 “国际聋人日”关注听力健康 池报 融媒 2021-09-27 1957年,世界聋人联合会根据欧洲各国聋人组织的倡议,决定1958年9月28日为第一个国际聋人节,并规定以后每年9月底第四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日,旨在引起社会大众对聋人的关注,捍卫聋人的权利。今年的国际聋人日为9月26日。 01 据统计,全世界有2.5亿人患有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他们无法听清或听到有声世界的呼唤。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最新数据,我国现有听力残疾2780万,居各类残疾之首。临床数据显示,60%的耳聋与遗传有关。我国每100个普通人里就有6个是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遗传性耳聋患儿,其致病的根源是其父母有缺陷的基因的传递。因此,耳聋基因筛查是耳聋的预知、预防、诊断的重要手段。 对于儿童来说,亦有迟发性耳聋,如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VAS)等会在一些诱因(如感冒、咳嗽、摔倒、头部碰撞等)下骤然发作,不合理应用耳毒性药物致聋也是一大原因。对成人而言,由于情绪改变,工作生活压力增大而造成的突发性聋也早已成为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当然,老年人也有退行性耳聋的情况,听力的缓慢下降让他们忽略了适当的保护与治疗。 02 常见的耳聋种类 传导性耳聋 先天性:常见的有先天性外耳、中耳的畸形,例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鼓膜、听骨、蜗窗、前庭窗发育不全等。 后天性:外耳道发生阻塞,中耳炎症使中耳传音机构障碍,或耳部外伤使听骨链受损,中耳良性、恶性肿瘤或耳硬化症等。 感音神经性聋 先天性:常由于遗传因素、内耳听神经发育不全,或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或服用耳毒性药物引起,或分娩时受伤等。 后天性:传染病源性聋:各种急性传染病、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药物中毒性聋;老年性聋;外伤性聋;突发性聋:急性血管阻塞和病毒感染;爆震性聋;噪声性聋 03 如何保护耳朵 日常锻炼及饮食 平时多参加力所能及的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可以促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强内耳血液供应。坚持用手掌或手指按摩耳廓,每次持续5-10分钟,以发热为准,以此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 日常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少吃甜腻和过咸的食品,防止因动脉硬化造成内耳缺血而导致的听力减退。患有耳鸣或耳聋的病人应该戒烟禁酒,不喝浓茶、咖啡和其他刺激性饮品,防止尼古丁、乙醇损害到内耳和听神经。 远离噪音环境 避免长时间接触噪音,否则会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处于痉挛状态,使内耳供血减少,导致听力下降。 当人在每周超过四十小时及处于八十五至九十分贝的环境下而又没有作保护措施;或暴露于突然爆发极大的响声,都会毁坏耳蜗的精密细胞,造成声震损伤,我们可掩耳或戴上特制的耳朵保护器。 别让耳朵进水 在游泳洗澡时不要让耳朵进水,如果不慎进水,可以让头部向进水一侧的耳部倾斜,一只脚抬起,患侧的脚轻轻蹦跳,耳道内的水就可以顺着外耳道自然流出。 擤鼻子注意姿势 秋季感冒多发,擤鼻子在所难免,但不正确的擤鼻姿势可能导致中耳炎。 正确的擤鼻姿势是: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轻轻用力向外呼气,另一侧鼻孔的鼻涕便会擤出来,用同样的方法再擤对侧。或者用纸巾放在双侧鼻孔的前方,不压鼻孔,只是轻轻用力从鼻孔向外呼气,将鼻涕擤在手绢中。 不要经常掏耳朵 耳屎还是很有用的,可以保湿、润滑,还能阻挡外界的灰尘、水滴、保护鼓膜,而且耳屎多了自己就会排出来,所以真的不用特别勤快的掏掏掏。并且要用专业的挖耳勺清除耳内异物,防止因用力不当而导致内外耳道受损和感染。 不要长时间戴耳机 很多人喜欢走路、上班用耳机听音乐,这样时间长了对耳朵很不好。特别是高音量的音频声会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日常看电视、戴耳机听音乐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 保护好耳朵这件事,从现在开始也不晚,首大呼吁大家关注听力健康。和视力障碍不同,听力出现轻微下降,往往很难感知,但它的危害却不容忽视。对于儿童来说,轻微的听力障碍更不容易被察觉,极其容易会被家长忽视,许多学龄儿童多动症、反应迟钝、认知迟缓等情况都有可能和听力损失相关,如果发现请及时前往医院进行专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