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落实防暑降温措施主体责任清单 池报 融媒 2021-08-03 “防暑降温” 这个提醒一定要注意! 分分钟关乎性命! 法律依据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防暑降温工作全面负责。” 主体责任清单 01 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有关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国有有关法律法规和《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各项规定,明确本单位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制定防暑降温责任制,将防暑降温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劳动者。 02 广泛开展防暑降温宣传教育,让每一位劳动者了解高温危害、后果及防护方法。对高温作业岗位劳动者,要进行一次专题培训,开展防暑降温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 03 加大防暑降温经费投入,改善作业条件,特别是要在相对固定的高温作业场所配备必要的通风或降温设备,为高温作业劳动者提供足够的、符合要求的休体防护用品和防暑降温所需的清凉饮料及药品。 04 合理安排和调整作业时间。要按照《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结合作业特点和具体条件,合理安排调整劳动者高温天气工作时间。日最高气温达到40度以上的,应停止室外露天作业(因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需要紧急处理的除外);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40度以下的,应按规定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适当增加高温作业劳动者的休息时间,严禁处长高温作业时间和违规加班加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组织高温作业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及时调整作业岗位。 05 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根据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数量及作业条件等情况,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足量的急救药品。 06 依照有关规定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与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用人单位整改或者停止作业; 情节严重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用人单位及其负责人的相应责任;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