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第十中学校长何晓平(左二)与该校初三篮球比赛获胜班级队员合影
在新时代教育需求下,市十中将文明校园的内涵根植于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培养上,构筑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精神文化理念。在校长何晓平看来,文明校园是文明社会的缩影,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公民。因此,文明校园建设要做的就是“回归教育本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勤勉好学、懂得感恩、知道回报父母和社会的人”。
和主城区其它中学不同,市十中和贵池区秋浦小学紧密相连,同处在一个校园环境里。为此,第十中学在校园环境设计和整体氛围营造上,不仅注重教育性和美化环境和谐统一,还注重两校之间的和谐统一。“我们有不少孩子毕业于隔壁的秋浦小学,也大多居住在周边小区。告别小学升入初中,孩子们都有一个心理转型期。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变化,我们在绿化、美化上尽可能和秋浦小学统一起来,形成整体感,并且将两校之间的林荫小道命名为‘汇景路’,让学生有在‘家’的感觉。”
何晓平说:“我们把环境育人和文化熏陶并举,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实施德育渗透。”在市十中,校园内精心设置的标语和横幅,在悄悄传递着“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育人宗旨,引领着师生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而处处可见的名人书画作品和学生习作,则传递出学校重视经典文化、鼓励学生展示风采的良苦用心。在校园文明建设中,学校还以班级黑板报评比的方式,在学校德育主题的统领下,通过逐层树立各级德育文化理念来引导文明环境创建。如目前中考在即,学校教导处在初三年级开展了“冲刺中考”主题黑板报评比,孩子们纷纷在黑板报里贴上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写上激励的话语“天道酬勤,厚积薄发”“请父母放心,我们是有良知的人;请老师放心,我们是有骨气的人;请学校放心,我们是有潜力的人……”一面面黑板报传递出这些孩子勇于拼搏的精神和对师长的感恩。
校园文化的宗旨是塑造高尚的精神。文明校园应该是充满浓郁德育氛围的,市十中的校园精神文化就是要让一切看得见的成为教育力量,给孩子注入丰富的教育理念和道德信仰,唤起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的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久前,一名毕业多年的学生给母校打电话报喜:“我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幼儿园教师啦!”消息一经传开,老师们都为这位学生的成功感到高兴。“这是一个严重偏科的孩子。因为成绩落后,曾经有段时间,她甚至厌学、逃学。”何晓平回忆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找她谈心,鼓励她,和她谈未来和理想。孩子说她想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得知孩子的愿望后,老师们研究了孩子的学习情况,给她定下了考五年制高职幼师专业的学习方案。语文老师王勇开始每天找她上黑板默写古诗词,一步步提高她的语文成绩,她对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起来。后来,孩子中考语文考了100多分,顺利考取了五年制高职幼师专业。如今她如愿成为一名幼师,学校为她骄傲!”何晓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需要因材施教,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找到他们的热爱,并把这种热爱坚持一生。”
“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作为教师不能唯分数论,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转化后进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何晓平提倡更多地关注和接纳后进生,允许一个班级里出现各种各样的孩子,一视同仁地看待他们。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精准点拨”,找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五育并举 让孩子绽放最美自己
春风化雨润心田,泉眼无声细细流。在市十中,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和谐、优美、求实、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已经形成,团结、友爱、奋进、和谐的文明礼仪之风吹遍校园。结束采访时,校长何晓平对记者说:“按照市教体系统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的要求,全校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作为今年学校德育工作的统领,坚持‘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及时督查督办’,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