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看教育,教育希望在教师。城关支部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立师德铸师魂,通过高密度的政治学习和主题教育,强化教师政治修养。
其次,重师质强师能,通过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和培养措施,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近几年,学校新入编教师较多。为引领成长,支部启动“青蓝工程”。党员教师领衔,师徒结对一帮一,落实“一年学、两年像、三年成骨干”的目标任务。短短几年,郭荪、许静、赵弯弯、吴振尹等20多位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省市区各类大赛中屡屡获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
“名师工作室制度”,是依托池州市首个数学名师工作室——“郑丽敏工作室”开展的“拔尖人才”培养制度。支部充分发挥郑丽敏同志省特级教师的资源优势,组建学校名师团队,精心打造。现在,钱七二、朱恒、陶丽萍等原工作室成员,不仅业务突飞猛进,还成长为教学管理骨干。
“青年教师工作室”是支部在“青蓝工程”的基础上,借鉴“名师工作室”成功经验,对中青年教师实施全面培养的创新举措,现已建立8个。实行“1+3”管理模式,1名导师带3名学员,导师由党员担任。一年多来,围绕支部总体目标,各工作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果显著。仅去年,就有近40篇论文获区级以上奖励。
“双培”计划,是支部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通过“双培”,程秀梅、万华俊等走上管理岗位;杨旭军、章慧、张红俊等加入党组织。去年,该校教师孙康、王雪林同志,分别被评为“安徽省优秀青年教师”和“池州市师德标兵”。根据“双培”精神,支部安排她们到教导处和工会进行锻炼。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支部采取“三位一体+两动”的模式,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联动”,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围绕“五育”,抓活动
主题队日突出德育;科学考察突出智育;运动比赛突出体育;文艺汇演突出美育。围绕劳动教育,除常规活动,支部还在杏花村租了一块地,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围绕“三位一体”,促联动
为争取家庭教育,成立家委会;每学期家长会、每学年家代会;举办“教学开放周”;实行家长议事制度;开通网上家校交流平台;邀请育儿专家来校讲座等。
为争取社会教育,与驻池部队、市医院、检察院、110指挥中心等结对子,“大手牵小手”,联合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何对待特殊群体,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人性温度。
支部对特殊群体进行摸排,目前学生方面:“建档立卡”33人;残疾儿童5人;服刑人员子女2人;随迁留守儿童200多人;再加5%左右的单亲家庭等。教师方面:有多名长期病假、孕产妇和18位80岁以上高龄的退休老教师。另外,还有支部扶贫对象和突发状况家庭等。
针对这些情况,分别由支部、工会、妇委会、教导处和少先队等部门牵头,具体落实关爱措施:节日慰问、党员服务日、送教上门、互助小组、“爱心妈妈”、心理辅导等。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党的关怀、爱的温暖。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所学校,要保持长久发展,必须牢记自己的“根”与“魂”。
城关建校70多年,始终紧跟党的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己任。通过开展宗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为学校的发展找到来处,指明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