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期两个月的跟岗实践中,池州教育的“后浪”如何壮筋骨、长才干?一起聚焦他们的异校跟岗“心体验”。
进才中学建校伊始,就确定了“创建进才中学不是一般意义上办一所学校,而是在一个微观或具体的领域实践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进程”的办学宗旨。除却追求升学质量,进才中学的育人目标更为高远,提出了“谦谦君子、大家闺秀”这样极富个性的育人口号,在“五育并举”的时代背景下,进才对劳动教育探索和实施具有鲜明特点,凸显了进才中学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关注世界现代文明的办学特色。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并把劳动作为美德。古人把“习劳”作为必备品德和第一要义,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童蒙初学就要学习洒扫的劳动第一课。朱熹《童蒙须知》中就列有“洒扫涓洁”一章,再诸如“耕读传家久”“习劳则神钦”等观念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影响至今。
时代在变革,教育在发展。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总要求,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和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才中学趁教育改革之势,依校本建设之便,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深植劳动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深挖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注重对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情怀的培养,从不同层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
进才中学注重劳动实践,如建立值周制度,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值周工作,参与校园保洁劳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建立学农制度,组织学生赴大别山区基地进行农作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分教育、社会、经济、环境四个板块展开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学校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和学农感悟文章汇编成集,名为《天堂的回音》;在学校的西南面,有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机农场,学生播种辣椒、萝卜等,静候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并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正确认知。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分类丢弃垃圾,传播环保理念的同时不忘劳动教育。切实加强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以研究性学习为导向,实行劳动教育的真抓实干。
进才中学将劳动教育课程化,并与学校管理结合起来,使得劳动教育具有内容的创新性和形式的延续性。在努力实现“谦谦君子、大家闺秀”育人愿景过程中,学生变得更为沉稳踏实礼貌,校园更为洁净和谐温馨,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进才中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给了我很多的启示,结合现阶段的学习,谈一些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增量改革之一,在当前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的情境下,往往会让步于升学率,口号喊得震天响,最后还是走过场,致使劳动教育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教育的急功近利或形式主义会造成人的品质畸形发展。
避免劳动教育的形式化,应注重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因为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跑道”,上了跑道才不容易弃跑。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应该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课程开发应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这样能有效地避免检查来了轰轰烈烈,检查结束就偃旗息鼓的现象发生。据了解,进才实验小学借力社会资源,开设近百个校本课程,其中有十余种与劳动教育有关,包括洗涤、纸艺、泥塑、结艺、布艺、烹饪、小木工、种植、电子小制作等模块,内容有侧重,难度有深浅。进才实验初中亦是如此,也有多个劳动教育学习项目,从小学至高中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实施上真抓实干,基本实现了教学实施的常态化和生活化,避免了劳动教育的形式主义,这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加强劳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应注意规避将劳动教育智育化。所谓劳动教育的智育化,就是以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把教室当做课程实施场所、把课本教材作为实施媒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用纯语言的形式来实施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学科化、抽象化。尽管智育化的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必要性。能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价值,增进学生对社会劳动的现状和劳动过程的认识。可是,劳动教育一旦桎梏于学科化教学模式,劳动教育的效果终将是狭隘的、浅表化的。
我们无法想象,只是向学生展示劳动场景,只是讲解生产过程,只是让学生知道背诵、记住生产流程,学生就能掌握劳动技能,就能真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就能形成吃苦耐劳等品质。实践出真知,人人都会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不经过大量实践亲历过程,动手操作出力流汗,很多人并不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感悟收获的愉悦,也无法真正做到勤俭节约和尊重劳动。所以,要全面实现劳动教育目标,我们“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在关注精神层面的劳动理念的同时,也要强化物质层面的劳动实践,要始终将“教”与“劳”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将劳动教育学科化、智育化。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开展过劳动教育的学校中, 学生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劳动教育的比例为72.2%(非常喜欢41.1% , 比较喜欢31.1%),一般的比例为23.5 % ,不太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比例为4.3 %(不太喜欢2.8 % ,非常不喜欢1.5 %)。从当前已开展过劳动教育的学校来看,囿于理念和条件的滞后,很多学校实施的是非课程化、非系统化、非常态化的劳动活动, 且主要限于课间、课外活动中,甚至一些学校还出现将劳动视为惩戒学生手段的错误做法。但即便如此,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喜爱程度依然较高, 足见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魅力。
从另一角度来看,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大量错误观念,甚至将其视为单纯的生理锻炼和感官享乐的工具, 说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喜爱,包含着因缺乏对劳动教育的科学认识而形成的简单化理解,带有将其视为娱乐和学习调节手段的成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有学者对上述文字作出如下解读:“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实际上是把劳动作为“客体”加以审视的。无论是“光荣”还是“崇高”“伟大”,都有高尚、卓越的含义,都具有令人“敬仰”之意。而“美丽”不仅是“客体”之美,更是主体“内在尺度”的外化,是劳动主体的内心体验。
我们深知,唯有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和外延,才能进行系统的、常态的、融入生活的劳动教育。学校要通过课程开设和相关活动,解读劳动、审美劳动,积极引导学生将外在兴趣引为内在动力,积极从校内走向社会,主动丰富劳动渠道和劳动形式,深化对于劳动的感知和内心体验。剔除劳动娱乐化,有助于学生劳动兴趣的稳固,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达成劳动育人的目的和全面育人的效果。
结语:实施劳动教育,实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确立的劳动教育目标,一是应真抓实干,力戒劳动教育的形式化;二是应让学生动手实践,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劳动机会,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德,避免劳动教育的智育化;三是要将劳动教育置于更为广阔的教育情境中,丰富劳动渠道和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和积强化劳动体验,避免劳动教育的娱乐化,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生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