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剪贴集——从“《教体周刊》和‘池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公众号”看池州教育

开栏语
《池州日报·教体周刊》和“池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公众号自2019年9月10日正式创刊和上线。一年多来,《教体周刊》和“池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公众号立足教育体育,注重党建引领,聚焦脱贫攻坚,关注教育民生,追踪教育热点,展示榜样风采,成为宣传教育体育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展示教育体育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教育工作者相互交流与学习提升的重要平台。

为使更多的人关心、重视教育体育各项工作,关爱、支持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值《教体周刊》创刊和“池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公众号上线一周年之际,池州市教体局与池州日报社联合举办“从《教体周刊》和‘池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公众号看池州教育”有奖征文大赛活动。《教体周刊》特设征文作品展示栏目,不定期选登优秀作品,展现池州教育的精神和风采,传递教育的温暖与力量。

母亲的剪贴集

作 者  洪 峻

记得给学生串讲《我与地坛》时,说到史铁生的母亲送子出门的细节,忽然就忆起自己的母亲来。母亲在我离家打拼的这二十多年里,何尝不是如史铁生的妈妈一样一直牵挂着出门在外的我呢!

母亲牵挂我的方式很独特,她总是将父亲看过的《池州日报》翻来覆去地检查,将她认为重要的文章剪下来,夹进一个本子里。母亲的举动引起了父亲的好奇,拿过来一看,原来她在制作《池州日报·教体周刊》剪贴集。

那是一本普通的笔记本,翻开它时才发现,凡是与我有关的内容,母亲都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并端端正正地贴在剪贴本中。

翻到第一页时,我有点愕然,因为母亲还在剪贴的内容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点赞表情。这是2020年2月11日《教体周刊》上的一篇报道——《东至一中教师创作公益歌曲为抗疫加油》。文中的“东至一中教师”当然指我。那时候,我与母亲天各一方,她焦虑不安,为我们的处境担忧。当从《教体周刊》上看到这则报道时,母亲悬着的心一下子落了地,原来自己的孩子虽然停课了,但依然在为疫情阻击战忙前忙后。我写的这首歌曲叫《我愿意》,着力表现教育系统的抗疫事迹,后来在“抗疫歌曲评比”中获得省级奖。母亲并不知道它的影响,在母亲的眼里,我们一切安好就是福。

翻到下一页,是一篇见报消息《东至一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时间是2020年6月9日。我跟母亲说,这个作者以前是从来不写文章的人,是我教会他如何捕捉新闻线索,如何紧扣焦点写出规范的新闻作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池州教育的一个侧面,这篇消息能在《教体周刊》上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偶然,是他遇到我这个“好为人师”者;说必然,是作品与《教体周刊》办刊宗旨不谋而合。

我被人写,也写过别人,在母亲的剪贴本中,自然也能找到我写的内容。翻到第三页,《教体周刊》2020年8月25日的一篇文章映入眼帘,题目是《教体局组织特约通讯员看民生》,作者是我。那是2020年8月我与几位同道获县教体局邀请,跑青山,看花园,走泥溪……全县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教育民生工程遍地开花,我们边参观边记录……

母亲在读到这则消息的时候,一定是惊喜与自豪参半吧?惊喜的是,童年的愿望已经在池州大地上落地生根,家乡的孩子正享受着“十三五”发展成果与教育红利;自豪的是自己的孩子不但教书育人,而且还在业余时光里做一名教育发展的讲述者与记录者。

母亲的剪贴本既丰富又独特,“我”永远是她集子的主题。而我是一名教师,这集子无疑又成了池州教育的缩影。一份《教体周刊》既是母亲与我之间跨越山海的对话,又是池州教育发展的见证。

半年不见母亲,她的那本剪贴集中估计又增添了不少内容吧。感谢《教体周刊》,它让母亲能时时看到我行走的背影,而我则通过这本《教体周刊》剪贴集,看到了池州教育发展的春天。

上一篇

池州小记者作文选登(2021.3.12)

下一篇

教育部长陈宝生: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干实事、解难事、谋大事、创新事、长本事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排行榜

    抱歉,30天内未发布文章!
返回顶部